塘岐
馬祖北竿機場旁的一個聚落,大部分商家集中在中正路與中山路上,雖說小卻也是全北竿最熱鬧的地方。只是遊客總是匆匆的來、匆匆的去,這一別具特色的人文中心是如何發展出來,又蘊藏了甚麼樣的迷人日記,貌似從沒人關心過。現在,就讓我們一一來為您解開面紗。
史前塘岐人沙海生活文化:貝丘遺跡
馬祖地區除了最負盛名的亮島人,大塘岐區域早在6000至5000年前的史前時期即曾有“史前塘岐人”居住、活動的跡象,其文化展現類同於閩江ロー帶的史前時代“曇石山文化”,可能即是漢人進駐福建前當地原生住民“閩越族”(百越族之一)的先祖。
他們主要依靠著沙海過著以漁獵採集為主的原始生活。會製作紅色與淡褐色陶器以貯存食物的他們,不僅靠著蛤蜊與海蠣等維生,也知運用魚骨、海龜與海鱉等海邊陸生海產資源;此外,更已發展出以拍印繩紋做出印記以作為生活經驗之紀錄、或視為凝結召喚之圖騰,乃是史前人類善用沙澳貝丘人文地理資源以奮鬥求生之特殊面貌的展現。

而後隨著時代的步伐,大約在漢晉年代,馬祖灣澳曾遍泊了以船為家、浪跡海涯的科蹄人(后沃塘岐頭(蚌山)一帶留有“曲蹄礁”之地名,銘記了科蹄曾經在此活動的過往);據悉,清未出現的熾坪小聚落不僅曾有科蹄停泊,更有上岸定居而成為住民的一份子的紀錄。
科蹄人有著特殊的生活與文化,他們以船為家,以漁為業,視蛇為始祖、自稱為龍種,習慣“跳足不冠“與生食或半生食水產是以,食物中多蛤鮮、蝦鮮、蟹鮮等與[鮮]攸關之食物,現今為人所知的馬祖名產淡菜、佛手/龜手”等由此而來

農漁航海穩定發展下日益成形的大塘岐傳統灣澳聚落
清中葉海寇綏靖後,大塘岐地區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隨著農、漁與航海貿易等的蓬勃發展,加以與海爭地與漂砂淤積下海埔新生地的日益出現,大塘岐灣澳所在的聚落有了具體的發展,直至清末民初,已基本上出現了諸如隨裡、長岐、芹角、后澳、熾坪、堰裡、半山三間排與五沙幾處小聚落。
在歷經漫長的歷史洗禮後,孕育了深厚的漁業文化。此時幾項重大的文化資產油然而生,共計有:梅花人季節性來往為主的“東系孟”(捕蝦皮)作業、在地漁民為主的位於山海間的近海漁業、由塘岐康家主要經營的牽罟作業,以及伴隨這些漁業生產所肇生的整補作業,以及由婦女等於後港、以及后沃礁岩等潮間帶所從事的採集副業,再再構成了整體大塘岐地區獨特的文化資源,是當前文化再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產。
國共內戰:戰地政務下的市街發展
民國44年(1955) 、民國45年(1956)“祖守備區指揮部”與“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相繼成立,大塘岐地區隨著馬祖整體地區進入戰地政務的軍管時期,時,由於軍隊的入駐,兵員的到來,塘岐居民開始從事與軍需攸關的小商品生意開設。
相較於此,后沃地區則仍舊保持著漁村村澳的模樣,可隨著軍隊的入駐、以及現代化進程的到來,后沃漁村也有了相應的改變。如供應軍需的福記商店(雜貨老舖)與浴室等,亦建設了漁寮等漁業生產空間。此外,亦出現了歷史中的后沃分校,以及因應管制戰車道往來所設立的北竿島上唯一的紅綠燈。凡此種種,再再見證了戰地政務下后沃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景況,乃是后沃重要的文化資源。筆者亦在探訪村里年長居民後整理出幾項具有指標性建築
北高福利社
塘岐村復興路的協和舊工廠,一樓經營生意,二樓提供員工住宿,也提供軍民拔河比賽等育樂活動
點擊這裡
鹽館
清同治年間,官府曾在現今塘岐鐘門前,設立「肥鹽勒石」告示牌。。民國38 年,國軍進駐後,拆卸鹽館建築
點擊這裡
鴉片館
塘岐季節性捕魚之餘,漁民就經營鴉片館以及酒館。以前的北竿,幾乎家家戶戶都種鴉片村子裡幾乎都有人抽鴉片,生
病如胃痛、肚子痛等,一抽鴉片就比較不痛了。以前有些人會把收入花在鴉片上,沒有錢買鴉片時,甚至會賣妻小....
點擊這裡
米廠
點擊編輯按鈕更改此文本,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點擊這裡